技術文章
Technical articles低溫冷卻循環泵工作原理:一文看懂熱量如何“搬家"
低溫冷卻循環泵的工作系統主要由四大核心部分構成,各組件協同配合完成熱量轉移:
1. 壓縮機:作為動力核心,負責對制冷劑進行壓縮,使其狀態發生改變;
2. 冷凝器:承擔散熱任務,讓高溫高壓的制冷劑釋放熱量;
3. 膨脹閥 / 毛細管:起到節流降壓作用,調節制冷劑的流量和狀態;
4. 蒸發器:是制冷的關鍵環節,制冷劑在此吸收熱量,實現降溫;
同時,系統還包含循環泵、溫控傳感器、載冷劑儲液箱等輔助組件,共同保障冷卻過程穩定運行。
整個工作過程圍繞制冷劑的狀態變化展開,形成閉環循環,具體可分為四個階段:
1. 壓縮階段:壓縮機啟動后,將蒸發器中出來的低溫低壓氣態制冷劑吸入,通過機械壓縮作用,將其轉化為高溫高壓的氣態制冷劑。這一步為后續熱量釋放提供條件,壓縮機的運行功率會根據系統需求動態調整,確保壓力穩定。
2. 冷凝階段:高溫高壓的氣態制冷劑被送入冷凝器,冷凝器通過風冷或水冷的方式(不同型號設計不同),將制冷劑攜帶的熱量傳遞到外界環境中。在此過程中,制冷劑逐漸冷卻,從氣態轉變為中溫高壓的液態,完成熱量的初步 “排出"。
3. 節流階段:中溫高壓的液態制冷劑經過膨脹閥或毛細管時,流通截面突然縮小,制冷劑壓力急劇下降,同時溫度也隨之降低,轉化為低溫低壓的氣液混合狀態。這一步是實現低溫的關鍵,通過節流降壓讓制冷劑具備吸收熱量的能力。
4. 蒸發階段:低溫低壓的氣液混合制冷劑進入蒸發器,與蒸發器周圍的載冷劑(如乙醇、防凍液)進行熱量交換。制冷劑吸收載冷劑的熱量后,全部汽化變為低溫低壓的氣態,而載冷劑則因熱量被吸收,溫度逐漸降低至目標范圍(如 - 40℃至室溫)。
當載冷劑溫度達到設定值后,系統中的循環泵啟動,將低溫載冷劑輸送至外部需要冷卻的設備(如反應釜、旋轉蒸發儀)。載冷劑在外部設備的夾層或管道中流動,吸收設備運行過程中產生的熱量,溫度略微升高后,再回流至低溫冷卻循環泵的儲液箱中。
此時,溫控傳感器會實時監測載冷劑的溫度,若溫度高于設定值,系統會再次啟動制冷循環,重復上述 “壓縮 - 冷凝 - 節流 - 蒸發" 過程,將載冷劑溫度重新降至目標值,隨后繼續由循環泵輸送至外部設備,形成持續穩定的冷卻循環,確保外部設備始終處于適宜的低溫環境中。
此外,系統中的安全保護組件(如液位傳感器、溫度保護器)會全程監控運行狀態,若出現載冷劑不足、溫度異常等情況,會及時觸發報警并調整運行狀態,保障整個工作過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。